转型时期 选择比勤奋更重要

时间:2015-12-14 17:1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所有的与会者都意识到:转型时期,正确的选择比单纯的勤奋更为重要。
11月初在杭州召开的2015年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年会,坦然面对形势严峻的书刊印刷业现状,展开同行间的研讨与交流,分享与会者各自的做法与思考,给大家一种热气腾腾的感觉。所有的与会者都意识到:转型时期,正确的选择比单纯的勤奋更为重要。
 
          书刊印刷企业面临的压力巨大        
 
印刷企业面临的压力巨大是与会者的共同感受,特别是对于处于下滑区的出版物印刷企业,这些压力至少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由以往的业务快速扩张转为急速下滑带来的压力
 
从2015年9月2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公布的数据看,尽管“印刷复制营业收入增长5.82%;增加值增加6.71%;利润总额增长5.01%”,但更能反映生产状况的实物产量是:“图书、报纸、其他出版物黑白印刷产量31936.28万令,比上年下降2.06%;彩色印刷产量252658.60万对开色令,比上年下降1.18%;印刷用纸量65406.06万令(包含平版纸和卷筒纸),比上年下降23.61%”。数据中的印刷量与用纸量的降幅比似乎并不匹配,是否存在统计中的问题,这并非是本篇所涉之题。我们关注的是,出版物印刷实物产量的下降,除了报纸持续下滑这个因素外,刊物同样是“总印数下降5.44%,总印张下降5.71%”,反映出市场的收缩。
 
事实上,相当一段时间来,书刊印刷企业致力于发展社会商业印刷,但这块业务同样处于快速下降阶段,其中又以卖场广告最为典型。由移动互联带来的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导致内容印刷业务快速递减;由全球经济危机复苏缓慢甚至时有反复带来的出口受阻,其结果是产能大于市场需求的表现更为突出,印刷设备利用率不足;加之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行,书刊印刷企业获利大降,投资者与经理人身陷焦虑。
 
二,传统产业面对转型升级要求的压力
 
时至今日,书刊印刷企业的转型升级对于大多数单位来说尚未完成,部分企业甚至对向什么方向转、如何转,至今都显得茫然。即便有些企业已经着手建设商业网站、发展功能印刷、涉足包装印刷业务等,但大多也是跟风而行,缺乏深入的市场调研和相对较大的成功把握,有些决策因为与企业实情不符而使企业走了弯路,付了学费。
 
客观地说,书刊印刷企业转型的关键还是在观念,触电、延伸产业链、多元化经营,这些固然好,有条件的企业确也需要,但对绝大多数中小印刷企业而言,转型升级关键在于转观念、改传统,要由历史上的单纯、被动式的加工转为“以客户为中心”、尽力为客户提供最有价值的增值服务;要摆脱长期以来满足于低端加工、看似忙忙碌碌的局面,着手向中高端产品方向提升,为企业争取更大的赢利空间;要由随波逐流的市场追随者转变成有着明确市场定位与客户群体的市场补缺者。这样的转型,需要时间的积累与市场的检验,需要在大方向确定下的适时微调。
 
三,严苛的环境保护要求为印刷企业带来超负荷的治理压力
 
虽说印刷是个有污染但非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但在被具有引领作用的北京市政府套上了重点整治行业的“帽子”后,印刷似乎有些在劫难逃,非得花力气去加以治理。从长远看,这样做固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也是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但对本已处于微利甚至维持状态的印刷业而言,这无疑将大大增加企业在这方面的投入,有点力不从心。
 
 
如果将此比喻为现时压在书刊印刷企业经营者头上的三座“大山”的话,那化解压力、完成转型考验的就是经营者的思想深度与应对智慧。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彼得·德鲁克说过:“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从这个角度说,从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摆脱出来,围绕行业发展的大方向作一些深入的探讨与思考,或许就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在转型时期,准确的选择比单纯的勤奋更为重要,因为碰撞能够开启思考,有可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而承担着引领行业向前发展重任的行业内的大企业就更是责无旁贷了。但遗憾的是,本次年会还是有一批大企业领导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最终没能出席,思想碰撞的深度因此显得远远不够,与会者既感到兴奋但似乎又不够解渴。
 
         由统计分析看书刊印刷业发展            
 
应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书刊印刷专业委员会之邀,对数据分析颇有心得的张建民经过艰苦工作后向与会者提供的一份书刊印刷业80家企业经营状况分析,是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尽管这些数据还难说完全准确,限于现状,有些样本企业的数量也显得不够,难以代表,但透过数据还是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书刊印刷企业近年来的大致变化状况,也有助于探究书刊印刷企业转型升级的出路所在。
 
能做到这一点得益于相当长一段时间来,对内容印刷企业一直有着上报统计数据的要求而且延续至今。出于连续性的变化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的考虑,张建民从157家上报数据的书刊印刷企业中刻意选取了近五年来连续上报相关数据的80家企业作为分析样本。
 
为了便于对照,张建民把这些企业拆分成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与2000万元以下的中小企业两块,参与分析的80家企业中,规模以上的57家,占比71.25%。尽管整个行业的日子过得艰难,但规模以上企业的状况优于中小企业,这也符合二八法则。但马云在接受凤凰台记者吴小莉采访时曾谈过一个观点:“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小企业越来越好,大企业越来越累。”这只能发生在企业完成转型升级、中小企业真正成为市场所需要的补缺者以后。
 
从资产总额变化数据看,虽说无论是规模以上企业还是中小企业,这5年时间里都有适当的追加,但一是力度不大,实力稍强的规模以上企业,5年内的资产增长是26%,年均才5.2%;二是这些资金几乎全部用于追加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几乎纹丝未动,这说明,为了争取业务,客户拖欠账款问题愈益严重;三是新增资金全部来自于贷款,因为负债总额在增加,而且负债总额增加的比重高于资产总额2个百分点。在这种状况下,希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保持可持续发展,显然只能是一种甜蜜的梦想。至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5年间有着13%的增长,那是因为不提升设备能级、不放给客户更优惠的付款条件(流动资产总额膨胀了51%,流动资产周转率一年仅为1次),承接业务的难度就更大。  
 
着眼于总资产贡献率,可以看出,这五年来规模以上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维持在6%,而中小企业已经从5年前的4%跌到了-6%。换句话说,基本处于亏损运营状态。
 
如果进一步分析规模以上企业的利润来源,可以发现其中的相当部分也来自于主营业务外。以书刊印刷占比过半的北京市印刷业为例,该市2014年印刷总营收达到301亿元,利润30.5亿元,销售利润率接近10个百分点,实属不易。但其中又有多少来自于这些企业中心城区厂房对外租赁收入。虽说缺乏准确统计,但却是不争的事实,把主营收益与非主营收益混为一谈客观上掩盖了印刷业发展中遭遇的实际困难。当原本仅应作补充的成分开始大显身手的时候,那主业的转型升级也就成为这个行业的一项必然任务。
 
 
 
          书刊印刷企业突破现状的步伐还不大            
 
本次年会上,湖南天闻、浙江新华介绍了企业近年围绕转型升级所做的工作,给人以启发。但纵观整个书刊印刷业,面对报刊印刷业务的大幅下滑,面对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似乎还缺乏质变的思考。
 
有一点可以肯定:尽管这几年移动阅读渐趋增多,但绝不可能就此替代了纸质书,这块市场毋庸置疑地将继续存在。但与此同时应该看到的是:纸质书总量的下滑在所难免,所谓2014年发达国家纸质书印量有所反弹,反映出的是双方间的博弈。为此,书刊印刷企业应该谋求自身发展的新路,不能吊死在图书印刷这一棵树上。
 
时至今日,占比不小的规模以上书刊印刷企业还处于传媒集团的体制内,这些企业在承接书刊印刷业务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先权。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这固然是件好事,因为相对充分的业务对企业的正常工作是有力支撑。但书刊印刷,特别是课本印刷毕竟大多属于普通印刷品,除个别有着特殊支持政策的省份外,工价还是处于低端。但正是这块基本业务,因为其数量庞大,有时也让这些企业乐不思蜀,以至于谋变的进取心不强,转型升级工作基本停留在苦练内功上。反倒是向像山东临沂新华,在脱离了集团后逼着他们利用地区物流优势,把印刷生产与物流配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扬己之长去争夺市场,虽说依然是从事书刊印刷,但物流给客户带来的便利成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如若他们能够进一步在提升产品的品质上再上一层,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能更强。
 
指出书刊印刷企业眼下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并非是说这些企业现在的工作方向存在问题,做好主业理所当然是企业的本分。因为,无论是提升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减员增效、实施ERP,还是运用CIP3,都是为企业工作所需要,可借此提升劳动生产力。但可以肯定地说,仅此还远远不够,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书刊印刷企业应该有立足更高、更远的思考。如果没有对业务范畴的重新选择与调整,沉睡于传媒集团大家庭的温床之上,就难有大的作为与发展。在这方面,江苏凤凰新华与雅昌文化集团的选择与作为值得同行借鉴。
 
体制内的江苏凤凰新华在做好主业的同时,近几年,收购包装印刷企业、拓展数字印刷、联手电信开拓数字管理、迈步进入非洲等大动作让人刮目相看。江苏凤凰新华能有如此大的动作固然与上级公司的鼓励与支持有关,也与上级公司是上市公司资金相对充裕有关,但实事求是地说,更关键的是与集团主要领导前瞻性的思想方法有关,缺乏高度、没有胆识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果,何况无论是走向非洲还是推动数字印刷于图书短版制作的运用,都属行业领先之为,都存在着或成功成为英雄或失败被舆论所指责的可能。江苏凤凰新华的可贵在于领导人的智慧与胆识。
 
民营的雅昌文化集团同样如此。雅昌同样是以印刷起家,但他们在转型中着力提升企业的文化功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不仅认准选择了以“艺术为人民服务”这样一个目标,更难能可贵的是围绕这个目标,锲而不舍地坚定前行,利用自身优势与美术家、艺术家结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合作群体。董事长万捷更是志在高远,盯上美国大都会、英国大英博物馆,希望通过与一流艺术类博物馆的合作进一步体现企业的社会价值与制作水准。
 
总之,转型升级这项任务从提出至今已有数年,书刊印刷企业的转型升级工作正在全国9079家有着出版物印刷资质的企业内如火如荼地进行,发展之路尚在探索之中,这场革命也事关在这一领域工作的48.85万职工的命运,可以相信,所有的印刷人都会在已经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继续阔步前行。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上地五街9#方正大厦

主办单位:北京悟略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京ICP备14019621号

微信二维码

关注我们